创造优越的环境,雇用能干的员工,满足客户的需求,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是很多创业者的梦想。然而,创业绝非易事,资金、技术、销售、文化,尤其是人才(如何招揽、解雇、防范办公室政治),都将持续困扰创始人。有时,在不经意间,事情已经搞砸(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某直播平台),应该如何应对,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值得一读。
本·霍洛维茨的三段经历
本·霍洛维茨的第一段重要经历发生在网景公司(Netscape),当时主要负责企业网络服务器。网景公司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发明了全球第一款跨平台浏览器“马赛克”(Mosaic),“马赛克”由于其界面友好和易于使用而大受欢迎,网景公司也风头正盛。但不久之后,微软将IE浏览器和Windows 95捆绑,使得网景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
面对微软这一巨头的打压,在公司高层的支持下,本·霍洛维茨针锋相对,通过收购两家公司,发布“网景SuiteSpot”对微软交流群组软件形成有效打击,创造了每年4亿美元的成交额,成功在其他产品线上实现了反击。当然,由于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最终网景公司被出售给美国在线公司(AOL)。
本·霍洛维茨和马克·安德森再美国在线公司呆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创建一家新的公司,这是其第二段重要经历。新公司的名字叫Loudcloud(1999年开始筹集资金),其设想与当前流行的“云计算”类似,可谓领先业界20年。在那个互联网泡沫迅速膨胀的时代,Loudcloud的客户数量迅猛增长,同时也开始急速招兵买马。
然而,当互联网泡沫破裂后,Loudcloud的客户纷纷倒闭,开拓新客户及其困难。面对资金枯竭的威胁,本·霍洛维茨开启了寻找投资的漫漫长路,尝试了包括C轮投资、公开上市(时点非常不好)、私人投资公开股票(PIPE)。最终,本·霍洛维茨将Loudcloud出售给EDS公司,但保留公司自用的Opsware软件,从云计算服务转型为软件提供商。
Opsware软件原来主要是为推行云计算服务,部分代码是通过硬连接的方式和公司的物理机器实现连接,用户界面也相对原始,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大客户也威胁退出。面对竞争对手BladeLogic的迅猛攻势,本·霍洛维茨选择诚实以告,请求员工在6个月内“早到晚归”,大幅提高了产品性能,最终Opsware被惠普以16.5亿美元收购。Loudcloud和Opsware曾多次遭遇灭顶之灾,最后的成功真的来之不易。
在结束了8年的Loudcloud和Opsware的CEO生涯之后,本·霍洛维茨开启了第三段重要经历,这次他选择了风险投资,希望帮助创始人成为更好的CEO。与市场主流风投机构不同,本·霍洛维茨不认同直接为创始人雇用专业CEO,认为专业CEO虽然拥有创始人缺乏的各类资源,但由于专业CEO大多适应大型公司,对初创企业的作用较小,其空降会引发内部人不满。
因此,本·霍洛维茨再次与马克·安德森合作,创立了Andreessen Horowitz公司,旨在帮为创始人提供扶持,帮助创始人成长。其投资对象包括了Skpy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Foursquare、Pinterest、Airbnb、Fab、Groupon在内的知名互联网企业,被马克·扎克伯格称为“硅谷年轻企业家的管理导师”。
本•霍洛维茨通过其作为员工、CEO和风险投资家的经历,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如何在困境中坚持求生。在《创业维艰》一书中,本•霍洛维茨还给出了很多诚恳的建议和精辟的见解,比如“那些最缺乏政治头脑的老板往往会带出一支最善于勾心斗角的队伍。这些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老板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助长了公司内部积累的政治斗争。”,有兴趣创业或者学习逆境发展的读者不妨自己加以探索。